A 股市場的漏洞該怎樣封堵
摘要: 截至4月23日,共有362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20年度業績,而在2月24日之4月23日期間,其中的業績暴增股卻早已不同程度遭到機構、股東和高管搶籌或增持。
截至 4 月 23 日,共有362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20年度業績,而在2月24日之4月23日期間,其中的業績暴增股卻早已不同程度遭到機構、股東和高管搶籌或增持。在401只出現機構身影的個股中,180只呈現凈買入狀態,并且其中不乏市場表現不俗的個股。
■黃湘源
A股市場還很年輕,但卻像運行已久的管道,不時出現這樣那樣的漏洞。
員工利用漏洞炒股被罰的消息,在券商自律日趨規范的今天,雖然已經算不得什么太讓人吃驚的新聞,但耐人尋味的是獲得客戶炒股信息的究竟是技術上的漏洞,還是制度性漏洞。防火墻有漏洞,技術補漏并不難。如果問題并不是出在技術上而是制度上,比如員工不但可以利用職務之便實時查看客戶倉位,或者有可能通過其他同事的職務行為接觸到相關機密信息,那么,事情就遠不是技術性漏洞這么簡單了。事實上,券商為什么要禁止內部員工炒股,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對于內部員工來說,接觸客戶倉位信息實在太方便了。不過,券商內部員工炒股之所以屢禁不止,這與其說是一種防不勝防的技術漏洞,還不如說是制度漏洞。也就是說,如果制度只是貼在墻上,而并沒有真正變為每個員工尤其是看得到客戶倉位信息的關鍵性崗位人員和相關負責人的自律行為,那么,建立在券商內部員工炒股之風有禁不止基礎之上的黑客竊密犯罪行為恐將在所難免。
與券商內部員工窺探客戶信息炒股獲利的行為相比,上市公司內部信息泄漏所涉及的內幕交易行為更是不勝枚舉。有關信息顯示,截至4月23日,共有362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20年度業績,而在2月24日之4月23日期間,其中的業績暴增股卻早已不同程度遭到機構、股東和高管搶籌或增持。在401只出現機構身影的個股中,180只呈現凈買入狀態,并且其中不乏市場表現不俗的個股,有的甚至漲幅超過50%。而在1015只年度業績增長超過50%的個股中,在此期間也有27只遭股東增持,9只遭高管增持。不排除其中有提前獲得上市公司業績信息的先知先覺者。這說明了什么呢?上市公司業績信息對于資本市場來說可謂特別敏感的信息。盡管監管部門對相關信息披露的方式一再規范,違反信披的現象仍然防不勝防。例如,茅臺集團董事長在上任不久就情不自禁在公開場合透露了業績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信息。如果這屬于無心之失,那么,一些機構和投資者個人對上市公司的調研,在名正言順的調研幌子下,誰又沒有可能會有一點窺探機密的僥幸心理呢?倘若這也成為機構以及相關個人投資者獲得領先于其他普通投資者的信息優勢的話,則市場建立在信息披露公開透明基礎上的公平性又何從談起?從以往有關部門所公布的案例來看,正是這種在調研過程中接觸掌握上市公司內幕信息人士的機會,已然成為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技術創新或其他與業績變化有關信息有可能提前泄露的一大漏洞,甚至也不失為機構及相關投資者藉此成為先知先覺者的不二法門。其中,提前獲悉有利于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相關利好信息固然足以讓他們對于調研樂此不疲,及時發現和發覺不利于上市公司業績提升的利空信息,對于他們避免踩雷的好處也是相當明顯的。近期,接連有上市公司在發布2020年業績預盈變預虧或2021年一季度業績突然告虧的信息前,就提前暴跌甚至6連跌,讓人不能不懷疑其相關信息是否早已提前泄露。事實上,也確有投資者就其中一家上市公司的相關可疑情形向交易所進行了舉報。其中如果確實存在基于上市公司內部信息泄露的內幕交易,顯然監管部門理所應當去好好查一查,非此不足以維護信息披露的公開性和透明性,也不利于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的內幕信息交易,捍衛市場交易的公平性。
信息披露是這樣,突擊入股也是這樣。一旦監管部門離職人員通過投資基金對擬IPO企業突擊入股的行為在所謂“正常受理”中被輕輕放過,豈不意味著監管“人脈”所攜帶權力資源的潛在價值不無可能將在上市升值變現的過程中大放異彩?這樣的變化顯然不是“正常受理”所能限制得了的,更不是一般性的技術性漏洞所能定義的。在這里,監管政策原來所有可能存在的技術性漏洞,并不是被修補得越來越無暇可擊,各種各樣的利益暗物質仍舊可以四處橫溢。原因沒有別的,漏洞好補,家賊難防,歷來如此。
上市公司,炒股,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