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0]第三代核電技術突破 國...
摘要: 核電是中國能源結構的必選項 電力“十三五”規劃確立,2016至2020年,全國核電投產約30GW、開工建設30GW以上,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58GW,核電裝機容量年復合增速約為16%。核電是改
核電是中國能源結構的必選項
電力“十三五”規劃確立,2016至2020年,全國核電投產約30GW、開工建設30GW以上,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58GW,核電裝機容量年復合增速約為16%。核電是改善中國能源結構的必選項:核電為低碳清潔能源,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核電兼具高效率和穩定性,核電站可作為基荷電站;中國核電發電占比較低,可發展空間大。核電出海戰略加速國產核電技術與裝備出口,國產核電技術與裝備獲海外市場認可,一帶一路近萬億核電投資等待挖掘。內陸核電重啟預期升溫,成為行業遠期增量。
國產化深入,核電裝備千億市場空間開啟
AP1000國內首堆試驗完成,將加快后續三代核電機組的審批及建設進度。我國三代核電裝備制造邁入自主化階段,“華龍一號”機組設備國產化率約為86.5%,CAP1400機組設備國產化率約為72%。國內核電裝備行業已形成大型國企為主,專業廠家為輔的格局。按十三五規劃推算,到2020年,核電裝備市場規模預計為1600-2700億元。根據各類設備成本占比推算,預計到2020年,三代核電機組關鍵設備的進口替代累計空間為700-1100億元。
核電后處理市場或是下一片“藍海”
乏燃料后處理與高放廢物安全處理成為核能行業技術創新重點。“十三五”規劃明確建設5座中低放射性廢物處置場和1個高放射性廢物處理地下實驗室。乏燃料后處理是核燃料循環過程的關鍵一環,國際上處理乏燃料主要有直接處置和再循環兩種途徑,我國采用的是閉式燃料循環后處理戰略。經測算,2020年我國將累計產生乏燃料0.75-1萬噸,2030年將達到2-2.5萬噸。國內乏燃料后處理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全球現有商用乏燃料后處理能力為4880噸/年,而國內尚未建成商用大型乏燃料后處理廠。中國已儲備乏燃料處理基金,預計2020年有望達到110億元/年,等待企業進入。
關注核電裝備市場中的技術領導者和橫向開拓者
隨著國內核電審批加快,核電裝備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核電設備商充分受益行業增長。單項設備專業公司憑借技術優勢,有望鞏固和擴大在第三代核電建設過程中的市場地位;產業鏈橫向布局企業可有效分散單一設備的招投標風險,從而實現更穩定的盈利增長。建議關注:應流股份:核電軍工雙線布局,高端裝備平臺確立;臺海核電:核級鑄鍛件專家,訂單充足保證業績增長;江蘇神通:核電蝶閥與球閥領導者;中核科技:核電閥門龍頭,核級閥進口替代先行者;紐威股份:專注中高端閥門,充分受益核級閥進口替代。
風險提示:宏觀經濟下行;核電審批進度不及預期。
核電,處理,裝備,燃料,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