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專題報告:高油價一定會帶來高通脹么?
摘要: 近期受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原油價格波動明顯加大。但由于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的推進,主要由國內定價的工業品價格上漲或將受到約束。那么,在工業品價格“內外分化”的背景之下,通脹將會何去何從?
近期受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原油價格波動明顯加大。但由于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的推進,主要由國內定價的工業品價格上漲或將受到約束。那么,在工業品價格“內外分化”的背景之下,通脹將會何去何從?
價格走勢“內外有別”。今年開年以來,工業品價格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內外分化”的特征,國際油價在地緣沖突等因素影響下一路攀升,而主要由國內定價的工業品價格增速相對穩定。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價格“內外分化”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在金融危機之后,2010 年末至2011 年上半年和2017 年年中至2018 年年中這兩輪油價增速顯著上行時期,也呈現出了明顯的工業品價格分化特征。我們不妨從前兩輪分化時期中去尋找線索,以期對當下有所啟示。
通脹變化不同,原因何在?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兩段時期工業品價格增速走勢分化的現象比較類似,但整體物價增速變化卻截然不同:2010 年-2011 年期間PPI 增速持續走高,而2017 年-2018 年則震蕩下行。全球流動性環境變化是造成兩段時期通脹走勢不同的重要外因。2010-2011 年,全球經濟仍處在金融危機之后的修復階段。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持續的低利率以及QE 政策為物價增速上行提供了寬松的貨幣環境。 而2017 年-2018年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正趨于收緊。從內因上來看,最重要的區別在于2010 年-2011 年的通脹主要由需求拉動,而2017 年-2018 年則更多地來自于成本沖擊。由于兩輪工業品價格周期的推動因素不同,因而最關鍵的差別其實出現在傳導路徑的通暢性上。2010 年-2011 年在海外流動性環境寬松疊加國內需求穩健的情況下,上游價格上漲向中下游的傳導較為順暢,使得即便在“內外分化”的條件下,PPI 增速和CPI 增速能夠同步走高。然而,2017 年-2018 年海外流動性趨于收緊,國內需求也遠不如前,價格傳導路徑受阻,使得PPI 增速最終還是震蕩下行。由此來看,油價增速走高并不構成國內通脹顯著上行的充分條件,價格能否順利向中下游傳導,其它商品能否與之形成共振,才是決定通脹增速走勢的關鍵。
成本風險大于通脹壓力。由于俄烏沖突最終局勢尚不明朗,油價的高波動或將有所延續,高油價可能是我們短期不得不面對的現狀。如果國內保供穩價措施有效,則工業品價格“內外分化”的態勢或將再度出現,而當前環境可能和2017 年年中至2018 年年中這段時期比較類似。一方面,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業已開始轉向。另一方面,需求端的下行壓力可能較2017 年-2018 年進一步加大。在兩方面因素影響之下,和2017 年-2018 年較為類似,上游價格向中下游的傳導仍然受阻,這決定著PPI 增速的趨勢不會單單因為油價的上行而有所改變。成本壓力屬實不容忽視。今年前兩月營業成本增速竟達到利潤增速的三倍之多,可見成本壓力有所凸顯。通過對行業投入產出結構的分析,我們發現,原油價格上漲對于化工、交運等行業成本影響最大。比如同等幅度的原油價格變化,石油精煉加工、基礎化學原料、肥料等化工品和航空、航運等交運服務行業成本上升幅度居前。而食品等必需消費類和中游裝備制造業成本壓力相對不高。
風險提示:政策變動,經濟恢復不及預期。
分化,工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