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25家A股公司“謝幕” 常態化退市機制正加速形成
摘要: A股市場常態化退市機制正在加速形成。9月28日,北京首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商股份”)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出主動終止上市申請。至此,年內已有25家公司退市,其中17家是強制退市,7家重組退市,
A股市場常態化退市機制正在加速形成。
9月28日,北京首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商股份(600723)、股吧】”)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出主動終止上市申請。至此,年內已有25家公司退市,其中17家是強制退市,7家重組退市,1家主動退市。
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對記者表示,退市公司數量增多,反映的國內資本市場制度優化、退市標準得到嚴格執行、市場監管強化,有助于發揮資本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對上市公司形成強有力約束,促進上市公司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同時,退市數量增多也助于扭轉以往出現過的投資者“炒小、炒差”的歪風,推動投資者理念向價值型轉變。
記者據上市公司公告梳理發現,從當前退市公司所觸及的指標類型來看,上述25家退市公司中,主動退市的有1家,*ST航通因連續三年凈利潤為負,申請主動退市。此外,康得退、退市鵬起、退市富控、*ST信威、歐浦退、退市工新、退市秋林、天翔退等8家公司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ST舜喆B、*ST宜生、*【ST成城(600247)、股吧】、長城退、天夏退、退市金鈺和退市剛泰等7家公司觸及“1元退市”指標。北訊退、斯太退則是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暫停上市后的首個年度報告,收到交易所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營口港、葛洲壩、首商股份等7家公司屬于重組退市。
周茂華表示,與前幾年相比,今年A股市場呈現退市方式多元化的趨勢。從以上數據來看,退市公司通過“重組退市”和“主動退市”公司占比32%,較往年明顯增加,A股市場在發揮著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另一個特點是今年以來因“股價低于面值”退市公司占比28%,為近幾年最高,說明市場化退市渠道已經成為主流。
除了上述25家公司退市外,仍有多家上市公司面臨退市風險。從面值退市指標來看,數據顯示,截至9月29日收盤,有39家A股公司收盤價低于2元/股,其中5家收盤價低于1.5元/股。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四季度存在退市風險的個股集中在ST股里面,上述39家收盤價格處于1元-2元區間的個股中,ST股、*ST股占28家,四季度市場若出現回調,這些上市公司可能會觸發面值退市的風險。
除了已被終止上市的公司外,截至9月29日,共有44家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即*ST)。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兩方面:一是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二是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退市新規下,對于殼公司、僵尸企業的打擊力度趨嚴,退市風險警示是一個提前預防性的措施。”陳靂表示,未來隨著注冊制全面推進,退市將進一步常態化。只有暢通好“入口”和“出口”,使得不合格、不達標的企業失去上市融資的能力,才能為市場騰挪出更多資金,實現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格局,才有利于資本市場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上市公司,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