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主板A股公司市值退市標準今起正式調整為5億元
摘要: 10月30日起,滬深主板A股公司市值退市標準正式調整為5億元,這一調整源于今年4月滬深交易所對相關退市規則的修訂完善,旨在進一步優化市場生態,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對市場有著多方面的影響。
10月30日起,滬深主板A股公司市值退市標準正式調整為5億元,這一調整源于今年4月滬深交易所對相關退市規則的修訂完善,旨在進一步優化市場生態,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對市場有著多方面的影響。
回顧歷史,早在2020年12月31日,滬深交易所就發布了退市新規,首次增加了“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盤總市值均低于3億元”的市值退市指標。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和變化,交易所對此進行了適時調整。經過修訂,新的市值退市標準得以確定,并自今年10月30日起正式實施。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4年4月修訂)》規定,在上交所僅發行A股股票的上市公司或者既發行A股股票又發行B股股票的上市公司,如果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總市值均低于5億元,上交所將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深交所對于主板A股公司也有類似規定。
對于新老規則適用的銜接問題,交易所也做出了明確安排。在10月30日前,如果上市公司A股(含A+B股)的股票總市值低于3億元的情形延續至10月30日或者以后,將連續計算相關期限并適用原規則關于市值退市的規定。這一安排確保了規則調整的平穩過渡,避免了市場出現不必要的波動。
在新的市值退市標準實施后,滬深主板公司的市值退市門檻由3億元提升至5億元,而滬市科創板、深市創業板、北交所、滬深純B股公司的市值退市標準則保持不變,仍為3億元。這一差異化的設置反映了不同板塊的市場特點和監管要求。
目前,A股市場中有部分公司的市值已經低于新的退市標準。據統計,截至目前,有38家A股公司市值低于10億元,其中北交所最多,達21家;主板有11家;科創板和創業板分別有4家和2家。這些低市值公司中,不乏ST類(含ST和*ST)公司,它們的經營基本面普遍較差,不少公司連續虧損。
對于市值退市的影響,市場專家表示需要理性看待。上市公司一旦退市,將進入股轉系統中的兩網及退市板塊,股票流動性大大降低,股價一般也會隨之下降。對于低市值公司而言,如果市場情緒出現波動,容易出現股東恐慌性拋售股票,從而加速上市公司股價下跌進而觸發退市條款。
那么,如何降低市值退市風險呢?專家建議,上市公司除通過改善經營和基本面外,還可以在合理合規的基礎上,通過大股東增持、資產重組等方式來提升市值。然而,這些方法也并非萬能。大股東增持需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信息披露要求,避免因操縱股價等違規行為而被監管問責。而資產重組則需要上市公司抓住政策窗口期,與優質資產開展重組合作,同時做好投資者關系維護和市場預期穩定工作。
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