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高息策略 料難持續
摘要: 日前,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紛紛下調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調整后,部分銀行3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步入“1時代”。在多輪降息之下,民營銀行也逐步對存款利率進行調整,但整體上依然具有較強的價格優勢,
日前,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紛紛下調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調整后,部分銀行3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步入“1時代”。在多輪降息之下,民營銀行也逐步對存款利率進行調整,但整體上依然具有較強的價格優勢,部分產品年化利率仍高達4%。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民營銀行在品牌運營、客戶基礎、融資渠道等方面與其它銀行存在一定差距,提高存款產品定價有助于獲客和攬儲。此外,凈息差優勢是民營銀行可保持較高存款利率的原因之一。但在目前降息大趨勢下,民營銀行高利率策略或難以持續,需形成差異化定位,發展好數字金融,提升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
存款利率優勢明顯
日前,國有大行紛紛更新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開啟今年第三輪存款利率下調,其中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下降25個基點。調整后,3年期定存掛牌利率步入“1時代”。股份制銀行也紛紛下調存款掛牌利率。
在降息潮下,民營銀行雖逐步對存款利率進行調整,但整體上依然具有較強的價格優勢。記者發現,民營銀行3年期、5年期存款產品年化利率普遍保持在3%以上,部分產品年化利率高達4%。
例如,遼寧振興銀行的5年期“振惠存”儲蓄產品利率高達4%,3年期存款利率也可至3.5%;福建華通銀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達3.9%,起存金額只需50元。
此外,部分民營銀行推出的大額存單產品年化利率也同樣“誘人”。例如,億聯銀行的5年期大額存單產品,20萬元起存,年利率3.85%,比該行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高出50個基點。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民營銀行在品牌運營、客戶基礎、經營風控能力、融資渠道等方面與國有大行、股份行等傳統銀行存在一定差距,為擴大獲客和攬儲,存款產品定價通常略高于傳統銀行。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民營銀行融資渠道相對較窄。隨著目前經濟穩步復蘇帶動信貸需求,部分民營銀行希望進一步擴大負債,從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增加盈利。
凈息差保持較高水平
業內人士分析,凈息差優勢是目前民營銀行仍可保持較高存款利率的原因之一。
從凈息差來看,民營銀行在各類型銀行中十分突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凈息差分別為1.66%,1.81%,1.60%,1.89%,民營銀行凈息差則達到了4.21%。
值得注意的是,整體來看,今年以來多類銀行機構的凈息差面臨收窄壓力,而民營銀行的凈息差卻小幅上升,三季度較一季度的4.11%上升了0.1個百分點。
“民營銀行較高的凈息差與其業務結構有關,”某股份行個人金融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民營銀行以零售業務為主,貸款主要以個人信用貸、消費貸和小微企業貸款為主,為了實現差異化競爭,民營銀行往往選擇開拓下沉市場,因此貸款利率具有較強議價空間。”
記者發現,民營銀行多數消費貸產品最低年化利率在7%以上,部分銀行甚至超過10%。而對于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而言,目前消費貸利率最低已“卷”至3%左右。
著眼差異化經營
在降息大趨勢下,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受存款偏離度及各項監管導向的影響,民營銀行高利率策略或難以持續。
“每一家銀行面臨的情況各不相同,業務安排也不一樣,部分銀行仍保持較高存款利率甚至推出活動上浮存款利率,應是與該行年度業務規劃相關,但預計時間窗口不會很長,不具有可持續性。”上述股份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也認為:“不僅是民營銀行,對于整個銀行業而言,息差收窄是必然趨勢,當資產端的價格不能再上升,下一步就只能壓縮成本,比如調低資金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等。如果純粹靠表內純貸款業務,恐怕難以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趨勢。”
多位業內人士建議,民營銀行應逐步弱化以高息攬客、攬儲的模式,圍繞自身特點與傳統銀行形成差異化定位,發展好數字金融,通過科技手段融入客戶生產生活場景,強化客戶的精細化運營,提升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
來源:·中證網 作者:石詩語
民營銀行,存款利率,凈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