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丨巨頭跨界玩法多,為啥專挑咖啡“喝”?
摘要: 前腳猿輔導,后腳特步,咖啡賽道又被巨頭們“卷”了起來。今年以來,咖啡賽道多了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玩家,如果說狗不理包子是飲食行業,順便賣咖啡尚可說得過去,但中國郵政、中國石化、李寧,
前腳猿輔導,后腳特步,咖啡賽道又被巨頭們“卷”了起來。
今年以來,咖啡賽道多了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玩家,如果說狗不理包子是飲食行業,順便賣咖啡尚可說得過去,但中國郵政、中國石化、李寧,以及近期的特步、猿輔導也跨界賣咖啡,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做咖啡還是做營銷?
首先,咖啡可能有萬億級市場規模。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為3817億元,消費者突破了3億人次,國內咖啡市場預計保持27.2%的增長率,遠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2025年,中國的咖啡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
其次,賣咖啡的利潤可以很高。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咖啡中上游利潤極低,下游利潤則非常豐厚,咖啡的下游制造和流通環節的利潤,占整個產業鏈價值可高達90%,若沒有過重的人力和租金開支,光是現磨速溶咖啡就能很賺錢。
再看看入局的玩家們。李寧、中國郵政、中國石化等,無一例外都是線下擁有龐大實體店數量的巨頭,依托他們原本的門店數量增設咖啡業務,一旦鋪開,比瑞幸的6000多家、星巴克的5000多家門店都要多。不說作為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作為傳統實業轉型中新的利潤增長點再適合不過了。
最后,咖啡是吸引年輕人的流量密碼。作為當下的國潮品牌,李寧、特步們剛剛完成了品牌轉型,急需進一步擴展年輕消費群體、獲得多元化的客群,咖啡業務則成為重要載體。所以,為消費者提供新的附加價值、給線下門店積攢人氣、獲取消費者的認可,或許才是這些傳統品牌賣咖啡的主要原因。
有觀點認為,星巴克和瑞幸的成功在于規模優勢,因此只要規模達到了,就有機會。而李寧們憑借渠道優勢介入到這個市場,可以帶來快速擴張的機會。不可否認,這些品牌都擁有龐大的規模優勢,但這并不能成為他們在咖啡賽道上獲得成功的制勝籌碼。
第一,雖然這些品牌的門店數量眾多、賣咖啡的成本更為可控,但對于此前并不熟悉咖啡市場的跨界品牌來說,并不具備很強勢的上游議價能力。第二,瑞幸、星巴克等專業團隊運營的品牌均有穩定的供應鏈體系,跨界品牌則很少有這一優勢。
此外,其實咖啡市場的競爭也非常激烈。據悉,目前全國有超過15萬家咖啡相關企業。2022年以來,全國已新增注冊企業1948家,相當于平均每天成立41家。千億級的潛在市場空間自然引得新舊勢力爭相入局。2018年開始,咖啡成為資本重點布局的賽道之一。IT桔子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國內咖啡品牌的融資事件數量分別為20起、17起和21起,交易金額分別為15.1億元、10.2億元及59.21億元。
即便對于咖啡巨頭星巴克,當前其頭把交椅的地位都有點被撼動了。隨著M stand、Manner、Tims中國、Seesaw等攜巨資而來的新興咖啡品牌的崛起,加上如今的年輕人更喜歡喝小眾咖啡,一眾新品牌以更能讀懂年輕人的心、更懂生活的標簽打進了新興消費群體中,星巴克早已不是唯一選擇。
當然,無論是誰,想真心做好咖啡只有一條路,就是要先獨立發展形成規模,再在供應端、產品端和銷售端打出一套組合拳,并且構建自己的私域流量。目前來看,無論是李寧還是中國郵政等,都沒有全面鋪開自己的咖啡生意,看來跨界賣咖啡只是鏈接新生代的需求和訴求,是企業邁向服務升級的重要布局。
校對:蘇煥文
咖啡,李寧,星巴克